近日,2024年能源低碳发展论坛在太原举行。山西是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省份,构建清洁低碳用能模式是能源革命的重要内容。其中,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推动山西传统能源大省向新型综合能源大省全面转型的关键。
近年来,山西税务部门主动融入地方发展大局,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优化税费服务举措,落实落细税惠政策,支持风电、氢能、光能等新能源与清洁能源企业加快发展,助推能源低碳发展向新而进。
风从山中来,电向远方去
行走于山西各地的通衢大道上,不时会被傲立山脊的风电塔筒和坡地峁梁上耀如银鳞的光伏板所吸引。近年来,山西省电力外送含"绿"量不断提升。山西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山西省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6098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45.8%。全年新能源外送电量95.8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95%。
地处太原市西北部的娄烦县山峦起伏,宛如大地的脊梁,而在这片脊梁之上,风电项目正如巨龙般蜿蜒伸展。一排排110米高的风机伴着秋日的艳阳随风"舞动",源源不断的"绿电"被输送到千家万户。
娄烦县杜交曲镇50兆瓦风电项目是县域重点建设项目,由娄烦县上旭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承建。针对该企业风电项目体量大,涉税服务需求多的特点,国家税务总局娄烦县税务局组建"风电服务"团队,深入项目施工现场实地察看建设情况,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周期服务。
"开工建设以来,税务部门组织专人上门宣传辅导涉税事宜,还会针对项目建设的不同阶段,详细介绍能享受的税费优惠政策,让我们省了不少心。"该公司负责人林建华介绍,今年开春,项目顺利实现了并网发电,全年预计发电1.09亿千瓦时,有效节省燃煤1.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4万吨。
氢能公交,"氢"装上阵
今年,太原市民绿色出行清单上多了一个新选项--氢能公交专线。沿着这条公交线路一路向南,便来到清徐精细化工循环产业园,公交车所用的能源--高纯氢,就来自过去焦化企业最为头疼的焦炉煤气。
26.5亿立方米焦炉煤气是这座产业园每年焦化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过去,焦炉煤气被简单燃烧利用,既浪费又不环保;如今,它却以每小时20万立方米的处理速度,踏上成为氢能的"变身之旅"。
清徐精细化工循环产业园是山西省焦炉煤气综合利用大型工业园区,通过打造全循环产业链条,让各企业、各项目环环相扣,实现焦产品向碳产品、氢产品等新能源方面延伸。园区内的美锦、梗阳、亚鑫三大集团均跻身中国能源(集团)500强。
自园区获批伊始,清徐县税务局以园区内3家项目企业为中心,创新实施"签约期政策投递快-开工期流程办结快-基建期红利兑现快-投产期效应显现快"全流程服务闭环,以无延时、无间隙、无障碍的税费服务,保障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
"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款极大缓解了企业在建链、延链、补链过程中资金周转的难题,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助力园区企业在高质量转型上蹚出新路,清徐县税务局精准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以政策利好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引导企业加大治污力度,强化创新,提升活力。
近三年,园区3家企业综合利用资源,享受减计收入政策共计3.04亿元;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共计2.42亿元;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享受专用设备投资抵税超8100万元。
在山西,目前,太原、临汾、吕梁、阳泉、长治等工业园区(矿区)集聚区域,以不新增碳排放为前提,正在充分利用氢能等工业副产品,带动运输、焦化、化工、氯碱等行业转型升级。按照规划,山西省将力争到2025年基本构建起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链体系。
光伏产业,"光"景正好
在山西中来光能电池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一条条智能生产线忙中有序地运转着,数百辆智能运输小车载着新一代N型TOPCon高效电池穿梭其中。它们正紧锣密鼓地准备着一场盛大的"电池之旅"。
中来光能是山西省光伏产业链首批"链主"企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其"年产16GW高效单晶电池智能工厂"项目是山西省重点工程之一,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车间配备全自动化生产设备,预计每年可实现超过200亿度的"绿电"输出,相当于255万吨标准煤当量,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600万吨。
"之前,我们对增值税加计抵减及出口退税的相关政策不是特别了解,就向税务部门打电话咨询,税务干部不仅详细解答问题,还专门到项目现场进行政策宣讲,辅导我们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该企业财务人员魏宇琼说。
据了解,为更好护航企业发展,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税务局通过大数据提前为企业查找并匹配适用的税收优惠政策,抽调业务骨干组成"专项服务队",实地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确保涉税政策精准滴灌,这为企业快速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山西税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山西税务将继续加强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税收支持,培育新质生产力,确保税收优惠政策更加精准、有效落地,激励企业追"新"逐"绿"。(记者 裴石明)
转自:中国税务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