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02-05





“稳”的基础不断巩固 “进”的动能不断增强 “好”的积极因素不断累积


中国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 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


  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领域取得新成果,嫦娥六号首次月背采样,“梦想号”探秘大洋……2024年,我国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新成效。


  “2024年,我国工业经济克服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总体保持稳中有进的趋势,在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中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1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工信部将启动实施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研究制定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工作方案,加力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着眼“十五五”谋划推出一批重大投资项目,再培育一批绿色制造标杆企业。


  稳中有进 新型工业化取得新进展


  “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坚决扛牢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一关键任务,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一系列新进展、新成效。”回顾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张云明用以下四个关键词来概括:


  第一个关键词是“稳中有进”。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较2023年提升1.2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40.5万亿元,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7%。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四成,有效发挥了“稳定器”“压舱石”作用。


  第二个关键词是“创新突破”。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重大装备有突破。C919累计交付16架,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点火成功,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实现全船贯通。


  基础领域有突破。全球首台25兆瓦级风电主轴轴承和齿轮箱轴承、全球最大打桩船主油缸等成功下线,高铁、核电装备用高性能紧固件开发及产业化填补国内空白。


  高技术产业有突破。2024年48种创新药、65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1000千瓦级民用涡轴发动机取得型号合格证,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成功,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


  第三个关键词是“数字赋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坚持“适度超前”,在城市发展千兆光网,在乡村和偏远地区扩大网络覆盖,累计建设5G基站425万个,5G网络不断向农村地区延伸。融合应用深度拓展,5G已融入80个国民经济大类,“5G+工业互联网”全国建设项目数超1.7万个,实现41个工业大类全覆盖。数字产业持续壮大,2024年前11个月完成数字产业业务收入31.7万亿元,同比增长5.4%,数字产业实现利润总额2.4万亿元,同比增长4.0%。


  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表示,数字产业包括电信业、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撑,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陶青提到,下一步,工信部将加快研究出台促进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文件,加大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加强数字产业运行监测,强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等衔接落实,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为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四个关键词是“助企强企”。加大助企帮扶力度,加快优质企业培育,实施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46万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557家,专注主业、聚力创新、梯次成长的培育体系基本形成。


  “成绩来之不易,未来更需努力。我国工业基础稳、产业韧性强、发展潜力大,我们对推动今年工业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充满信心。”张云明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加力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压舱石”作用突显 十大行业稳增长方案再启动


  2024年以来,我国工业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在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中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张云明介绍,2024年我国工业经济运行呈现出三个特点:


  一是“稳”的基础不断巩固。从行业看,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9个保持增长,电子、有色、化工、汽车等重点行业对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超四成。从地区看,31个省份中29个实现同比增长,增长面达到93.5%。10个工业大省平均增速为7%左右,绍兴、南昌等工业大市实现两位数增长,成为稳定工业增长的中坚力量。


  二是“进”的动能不断增强。主要表现在规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高于全部规上工业1.9个百分点,对全部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46.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占全部规上工业的比重较2023年提高0.6个百分点。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等领域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新材料、生物制造、机器人等新兴行业快速成长,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不断涌现,带动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三是“好”的积极因素不断累积。投资增速上,制造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24年全年同比增长9.2%。特别是在“两新”政策的作用下,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5.7%,比全部投资高12.5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2.2个百分点。企业活力上,全国规上工业中小企业生产、效益均高于规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目前,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51.2万家,较2023年末增长6.1%。


  “下一步,将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聚力推动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落地见效,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平稳向好。”张云明强调。


  一是抓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增长。启动实施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把这些行业规模大、关联广、带动强的效应充分释放出来。加大对工业大省、工业大市的支持力度。完善促进产业有序转移政策机制,支持各地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为工业经济增长多作贡献。


  二是抓有效需求扩大。研究制定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工作方案,加力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着眼“十五五”谋划推出一批重大投资项目。深入实施消费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分级打造中国消费名品方阵,促进历史经典、时代优品、潮流新锐产业发展,加强工贸政策协同,稳定工业品出口。


  三是抓发展环境优化。坚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产融合作,实施全国减轻企业负担专项行动,推动落实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关措施。同时,配合有关部门,推动市场化兼并重组,支持优质企业做强做大。


  张云明表示,工信部将完善促进产业有序转移政策机制,支持各地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研究制定《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工作方案》,加力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针对“十五五”谋划推出一批重大投资项目,深入实施消费品“三品”行动。


  变量转增量 重点装备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张云明表示,2024年工信部大力推动产业科技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做优做强科技服务业。


  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深入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组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统筹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着力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比如,碳纤维复合材料全球首次应用于商业化运营地铁列车关键承载部件,高温超导材料支撑世界首条35千伏公里级超导电缆连续稳定供电超1000天,工业母机、仪器仪表、工业软件等领域突破一批创新性技术和产品。可以说,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做到“顶天有重器,立地有基础”。


  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方面,积极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扩大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推动在企业布局建设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承担国家科技创新项目。目前,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46.3万家,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9万家。我国已有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占比近四分之一,科技领军企业在产业科技创新中的“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更加凸显。


  在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方面,2024年在新型储能、微纳制造、分子药物、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新布局5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累计达到33家,突破关键共性技术672项,实现技术成果转化690项,孵化企业182家。为更好支撑技术迭代、工艺改进、产品创新,还加快布局建设制造业中试平台,全国建设制造业中试平台超过2400个,已有超过15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中试活动。


  在做优做强科技服务业方面,健全孵化器管理体系,已累计培育1606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024年新增在孵企业超1.2万家。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技术市场,深入实施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


  “下一步,将加强与有关部门协同配合,以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以企业为主体,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最大增量,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更多重大标志性成果。”张云明说。


  再培育一批绿色制造标杆 工业生态底色越来越鲜亮


  工业是绿色低碳发展的主战场。张云明表示,工信部把推行绿色制造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任务,全面实施节能降碳行动,工业发展的生态底色越来越鲜亮,主要表现为“四增三降”:


  “四增”,是指国家级绿色工厂达到6430家,实现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约20%,比上年增加2个百分点;预计2024年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超过55%,较上年增加1.2个百分点;预计2024年退役动力电池综合利用量突破30万吨,同比增长33%;目前共有近3万种电器电子产品达到中国RoHS管控要求,也就是限制使用镉等有害物质指令,同比增长约10%。


  “三降”,是指钢铁、水泥、玻璃等重点行业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工业领域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持续下降。


  “工业绿色发展取得的成绩是在保持工业平稳增长的情况下实现的,说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新型工业化必须抓住的重大机遇。”张云明表示,去年工信部联合有关部门开展绿色建材下乡活动,拉动绿色建材消费约2000亿元,同比增长约10%。


  张云明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出台政策措施,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


  一手抓“存量改造”,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升级。加强先进绿色低碳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探索建设零碳工厂和零碳工业园区,再培育一批绿色制造标杆。


  一手抓“增量做强”,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出台促进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积极拓展冶金、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清洁低碳氢应用场景;做优做强绿色智算产业链,打造一批绿色智算中心;聚焦废旧动力电池、废旧光伏组件等新兴固体废物,加快健全法规政策,完善回收和综合利用体系,促进安全高效循环利用。(记者 曹雅丽)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