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国经济开局如何?权威回应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3-19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4年3月18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介绍2024年1—2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答记者问。今年中国经济的开局如何?实现全年目标有哪些积极有利的条件?一起来看——


  国民经济


  国民经济起步平稳、稳中有升


  从1—2月份主要经济指标运行情况看,随着宏观组合政策效应持续释放,经济内生动能继续修复,生产需求稳中有升,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消费价格同比由降转涨,发展质量不断改善,经济运行起步平稳,延续了回升向好态势。经济运行特点主要呈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主要生产需求指标稳中有升。从生产看,工业生产有所加快,消费品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回升,行业和产业增长面扩大。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比上年12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从增长面看,超过9成的行业、超过6成的产品同比实现了增长。服务业增势向好,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服务也较为活跃,服务业景气度回升。1—2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8%。其中,住宿和餐饮业同比增长12.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7.1%,都保持了较快增长。2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51%,比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回升。从需求看,市场销售继续恢复,升级类商品消费潜力释放,节假日推动服务消费升温。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5%,其中,限额以上通讯器材类单位商品零售额增长16.2%,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1.3%。1—2月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12.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升,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大项目带动作用比较明显。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2%,比上年全年加快1.2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9.4%,加快2.9个百分点。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1—2月份,货物进出口同比增长8.7%。


  二是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平稳,1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是5.2%,2月份是5.3%,环比有所上升,这主要是受春节因素影响,符合季节性变化规律。与上年同期相比,1月份和2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都下降0.3个百分点。


  三是居民消费价格同比由降转涨。2月份,受春节假期食品和服务消费需求增加,部分地区雨雪天气影响食品供应。另外,国际油价上行等因素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1%,同比由上个月下降0.8%转为上涨0.7%。核心CPI明显回升。2月份,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2%,涨幅比上个月扩大0.8个百分点。


  四是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培育。高技术产业发展向好,1—2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比上年12月份加快1.1个百分点。1—2月份,高技术产业投资和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分别增长9.4%和15.1%,保持较快增速。新业态继续活跃。1—2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4.4%,比上年全年加快6个百分点。


  实现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


  从前两个月经济运行的情况看,虽然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依然复杂严峻,但我国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积极因素在累积增强,加上宏观政策持续发力显效,实现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有条件有支撑的,也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


  第一,1—2月份经济运行起步平稳,为全年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从1—2月份的数据情况看,生产需求稳中有升,多数指标保持了较好的增势,或者有所加快。就业形势总体平稳,消费价格企稳回升,经济运行继续延续了回升向好的态势,为全年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打下了较好基础。


  第二,积极因素在不断累积增多。随着经济内生动能的逐步修复,人流、物流这些要素流动更加活跃,有利于经济循环逐步改善。1—2月份,货运量同比增长7.5%,营业性客运量增长27.4%。市场活力有所增强,在服务消费领域表现尤为突出。春节假日期间,文娱旅游市场持续火热,全国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同比增长80.1%,国内出游总花费增长47.3%。1—2月份服务零售额增长12.3%,为消费需求扩大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服务消费需求的带动下,服务业景气度连续两个月回升,业务活动预期指数持续处于较高景气区间,表明企业对近期行业的发展总体看好。与此同时,新型消费迅速成长,将进一步拓宽经济增长的空间,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的新动力。


  第三,政策效力有望进一步发挥。全国“两会”已经对今年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政策取向和重点任务,提出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发行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增量举措,加上前期实施的降准降息、减税减费等政策效应持续发挥,将有助于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向好。


  新质生产力


  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行业发展向好


  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


  今年前两个月,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培育壮大,各方面都有新的进展。首先是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行业发展向好。1—2月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5%,其中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行业增加值增长41.2%,集成电路制造增长21.6%,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增长18.2%。从产品领域看,智能化、绿色化产品较快增长,1—2月份,服务机器人、3D打印设备等智能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2.2%和49.5%。新能源汽车产品产量增长25.6%,充电桩增长41.8%,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增长89.8%,绿色低碳产品产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从投资领域看,新兴产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1—2月份,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9.4%,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2位数增长。从新业态看,新业态保持活跃。直播带货、即时配送等消费新模式蓬勃发展,1—2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速快于商品零售额9.8个百分点。


  总的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工业生产


  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连续3个月加快增长


  ●1—2月份,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9个行业增加值实现了同比增长,增长面为95.1%。比上年12月份扩大19.5个百分点。


  ●统计的619种主要工业产品中,418种产品产量增长,增长面为67.5%,扩大5.7个百分点。


  ●1—2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比上年12月份加快1.1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加快增长。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6%和14.1%,均为两位数增长。


  ●13个消费品行业中,12个行业增速回升。其中家具制造业增长11.1%,文教工美增长10.0%,食品增长7.3%,均高于规上工业平均增速。


  ●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由上年12月份同比下降3.2%转为增长0.4%,结束了此前连续八个月下降态势。在10大出口行业中,有8个行业出口增速较上年12月份加快或降幅收窄。


  消费


  假日经济提振服务消费


  ●春节期间,外出就餐、走亲访友、旅游出行、文化娱乐等服务消费更加活跃,服务消费持续升温。1—2月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了12.3%,快于商品零售额7.7个百分点。其中,交通出行服务类增长31.4%,文体休闲服务类零售额增长13.0%。1—2月份,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2.5%。春节假期期间,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票房收入同比分别增长52.1%和80.1%,国内出游人次、出游总花费分别增长34.3%和47.3%。


  ●1—2月份,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6.2%和11.3%。汽车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分别增长8.7%和5.7%。


  ●1—2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4.4%,比上年全年加快了6个百分点。


  ●1—2月份,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5.8%,增速高于城镇0.3个百分点。


  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比较多的亮点和特点


  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2%,比上年全年加快1.2个百分点,呈现出比较多的亮点和特点。


  一是三大领域投资增速加快或者降幅收窄。1—2月份,制造业投资增长9.4%,比2023年全年提高2.9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6.3%,加快0.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降幅收窄0.6个百分点。


  二是新动能领域投资较快增长。1—2月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4%,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5.1%,增速快于全部投资增速。1—2月份,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行业的重点领域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分别同比增长46.4%和17.7%。


  三是民生补短板投资持续增加。1—2月份,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管理业投资分别增长32.7%和13.7%。


  四是大项目带动作用明显。1—2月份,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的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2.1%,增速比上年全年提高2.8个百分点。


  另外,民间投资情况也有所好转,民间投资增速由上年全年下降转为增长。1—2月份,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4%,上年全年下降0.4%;占全部投资比重是52.6%,比上年全年提高2.2个百分点。在民间投资中,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业民间投资实现2位数增长。


  转自:中国政府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

Baidu
map